用注音打字瑜伽(ㄐㄧㄚ)的時候會自動選字成"瑜珈",我先前沒有留意到這是錯別字。
最近讀瑜伽的書,看多了漸漸發覺不對勁,是我寫錯字了Q
瑜伽是梵語yoga的音譯。
"伽"是梵文譯音,所以翻譯上固定是使用伽這個字,注音輸入要打ㄑㄧㄝˊ 。
/
今天讀《瑜伽之心》讀到一段很美的描述。
「根據德悉卡恰的說法,奎師那阿闍梨認為呼吸的循環是一種降服:吸氣,神走向你;屏氣,神在你身邊;吐氣,你走向神;止氣,降服於神。」
這段話帶給我新的體會,關於如何透過呼吸與內在的神性接觸和互動,他表達的簡潔明瞭。
我過去在呼吸的覺察上有過五種類型的學習與練習,如果再加上側重靈性體會的呼吸,那就有六種吧XD
在費登奎斯的動中覺察課程中,可以更細膩的體驗到胸腔呼吸和腹式呼吸的差異,觀察身體在這兩種呼吸狀態的反應。
以及,老師帶入兩種呼吸方式都很好的心法,課堂中的練習,讓大腦重新發現身體還有哪些空間可以打開、感知目前身體的結構,與呼吸相關的肌肉還能有什麼其他的運動模式,運動模式的切換甚至可以是主動與被動的客體對調等等。
主動被動客體對調的舉例,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巴的左右移動,一般是把意識放在下巴的位置,然後嘗試移動下巴,此時下巴為主動動作的部位。
但費登奎斯刻意設計了一個動作,請學生練習透過移動頭部(上顎以上)的位置,來達成下巴左右移動的動作,此時頭部變成主動的部位,而下巴變成被動的部位。
這個經驗大大的改變了我過去使用身體的認知,又衝擊又美妙XD
*主動被動客體對調,這是我為了嘗試歸納當時的練習,所暫時使用的描述,課程上不是這樣稱呼啦哈哈。
/
在小芬老師和馬克老師的聲音課之中,我體驗到呼吸的另一層次。由於聲音的表達和運用與呼吸有非常深的關聯,想要調整自身的聲音表達,時刻覺察自己的呼吸是不可或缺的。
小芬老師提供了一套見解,讓我留意到當時的自己除了呼吸淺,還有大量送氣的習慣,這種前面送氣快、一次吐到底、用力且毫無保留的說話方式,很容易讓我的尾音消失或斷氣。
反映在我個人的性格,則是過度付出、犧牲過耗的行為模式,前面送氣很快,就像是逢人就送禮,還一次就給很多,不懂得為自己留一口氣。
在馬克老師的聲音瑜伽工作坊裡,對呼吸的覺察導引又更深層了。
老師讓我們練習控制呼吸,同時去感受氣息流經過鼻孔、鼻腔、口腔後側、聲帶、氣管、支氣管時的體感,感覺吸氣和吐氣,氣息流進、流出這些部位,當我們有所感覺時,適當的做一聲表達。
呼吸所帶來的細微韻律,透過這樣的方式,被我們所捕捉。
那樣的呼吸韻律與覺察,以畫面來比喻,像是流螢,細膩而輕盈,閃著微光,順著人們的吸吐,緩慢輕柔的飛舞流動。
哪些部位敏感、哪些部位麻木,何時有所覺,何時失去那種覺察,在每一個呼吸之間,不停歇的觀照自己。
整個過程是很舒服的,深層靜心體驗。
/
今天想先寫到這,稍作休息。
想想我在今生已經累積了非常多的體驗,有很多的學習和體會可以分享,光是今生的部分,就有好多可以寫。
這也是我沒有想要分太多心力在收訊靈界互動的原因。
我有敏感度,也有一些靈界通訊能力,只是我的靈通能力既然沒有被開的很大,我會覺得那表示我不需要太著重在那一個區塊,表示這樣子已經夠用,而我可以用我當下的狀況和能力,好好的過我的生活,照顧我的人生。
最後,分享我在今天的閱讀以前,原本對於呼吸的認識和體會,也是我在空瑜教學中,最後常用來引導學生靜心調息的話語。
吸氣,代表一個人接受的能力。
吐氣,代表一個人付出的能力。
練習,讓你的吸氣和吐氣,是一樣的長。
你可以吸氣,數到五。
吐氣,也數到五。
用你喜歡的,你覺得舒服的速度來慢慢數。
我們練習,讓我們的付出和給予,是一樣的多。
練習平衡。
/
*主動被動客體對調,這是我為了嘗試歸納當時的練習,所暫時使用的描述,課程上不是這樣稱呼啦哈哈。
/
在小芬老師和馬克老師的聲音課之中,我體驗到呼吸的另一層次。由於聲音的表達和運用與呼吸有非常深的關聯,想要調整自身的聲音表達,時刻覺察自己的呼吸是不可或缺的。
小芬老師提供了一套見解,讓我留意到當時的自己除了呼吸淺,還有大量送氣的習慣,這種前面送氣快、一次吐到底、用力且毫無保留的說話方式,很容易讓我的尾音消失或斷氣。
反映在我個人的性格,則是過度付出、犧牲過耗的行為模式,前面送氣很快,就像是逢人就送禮,還一次就給很多,不懂得為自己留一口氣。
在馬克老師的聲音瑜伽工作坊裡,對呼吸的覺察導引又更深層了。
老師讓我們練習控制呼吸,同時去感受氣息流經過鼻孔、鼻腔、口腔後側、聲帶、氣管、支氣管時的體感,感覺吸氣和吐氣,氣息流進、流出這些部位,當我們有所感覺時,適當的做一聲表達。
呼吸所帶來的細微韻律,透過這樣的方式,被我們所捕捉。
那樣的呼吸韻律與覺察,以畫面來比喻,像是流螢,細膩而輕盈,閃著微光,順著人們的吸吐,緩慢輕柔的飛舞流動。
哪些部位敏感、哪些部位麻木,何時有所覺,何時失去那種覺察,在每一個呼吸之間,不停歇的觀照自己。
整個過程是很舒服的,深層靜心體驗。
/
今天想先寫到這,稍作休息。
想想我在今生已經累積了非常多的體驗,有很多的學習和體會可以分享,光是今生的部分,就有好多可以寫。
這也是我沒有想要分太多心力在收訊靈界互動的原因。
我有敏感度,也有一些靈界通訊能力,只是我的靈通能力既然沒有被開的很大,我會覺得那表示我不需要太著重在那一個區塊,表示這樣子已經夠用,而我可以用我當下的狀況和能力,好好的過我的生活,照顧我的人生。
最後,分享我在今天的閱讀以前,原本對於呼吸的認識和體會,也是我在空瑜教學中,最後常用來引導學生靜心調息的話語。
吸氣,代表一個人接受的能力。
吐氣,代表一個人付出的能力。
練習,讓你的吸氣和吐氣,是一樣的長。
你可以吸氣,數到五。
吐氣,也數到五。
用你喜歡的,你覺得舒服的速度來慢慢數。
我們練習,讓我們的付出和給予,是一樣的多。
練習平衡。
/
補充一段後續跟網友分享的:
吸氣的接受,還包含了涵納新事物、接納異己的能力。
如果有長期的緊繃和害怕,胸腔周遭的肌肉處在縮緊的狀態,胸腔不容易擴張抬起,呼吸自然會淺一些。
即便是淺的呼吸,你的身體也在幫助你活下去,用你可以接受的程度來更新自己,一個人的身心,會用他當下已知最好的方式來幫助自己,那都已經足夠好了。
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在自我更新。
/
最後附上一些額外的覺察小練習,可以問問自己:
吸氣和吐氣,哪一個對你來說相對輕鬆呢?
吸氣和吐氣,哪一個對你來說相對輕鬆呢?
你是吸氣的時候比較快,還是吐氣的時候比較快呢?
當你緊張的時候,你的呼吸是什麼樣的呢?
當你面對特定的人的時候,你的呼吸又有什麼不同呢?
可以看看你的情緒,和你的呼吸頻率、深淺、長度之間的關係。
也可以觀察看看你的行為模式,和你的呼吸之間的關係。
#我是雙雙
#呼吸是順手捻來的覺察練習
#我是雙雙
#呼吸是順手捻來的覺察練習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