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讀著愛麗絲米勒的另一本著作,更覺驚訝。
以那時代她真的走的很前面,就算在現在也依舊是如此。
她藉由自身經驗,提出心理治療過程裡個案不該被道德綁架,才有機會過上屬於自己的真實人生。
對父母的憎恨、被傷害、無法相處的感受,很可能被世俗的道德觀感掩埋,基於父母有養育之恩,甚至有其他的美好時光等等,都會讓個案不自覺遮掩、忽視底層的真實感受是受傷與痛恨,嘗試拿好的部分說服自己,嘗試感謝那些好的部分,不斷的自我欺騙與說服,只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正常一點,而不斷忽視內在真實的感覺。
我們被教育著,應該要愛父母或是原諒父母,寬恕可以讓一切獲得改善,只有寬恕你的生命才會更寬闊、有所成長。
是這樣的意識與教育,讓個案不自覺的嘗試寬恕或讓自己感覺好些,用愛包裝,理想化事態,用力感覺自己好多了,其實不然,卻也無以察覺,因為真實的黑暗感受不被允許看見。
閱讀過程中,我一再停下來檢視自己的狀態。
愛麗絲訴說著不需要原諒父母,不需要勉強自己去互動,甚至不需要去愛父母。
我們並沒有虧欠他們一份感謝。
這些話語讓我震驚,卻也感受到這對她而言是多麼令人解放又沈重的體會。
在允許自己去恨,允許自己可以不愛父母而沒有愧疚虧欠之時,當你真正有了選擇,可以選擇不愛之時,你才有可能真正的選擇愛。
沒有選擇的選擇不是選擇,沒有選擇之下的愛是強迫的愛。
強迫的愛,也並不是愛。
裡頭的一則故事引起我的注意,一名女兒透過自身才華賺取不少財富,母親說了句,太好了,我以後就靠你照顧了。
女兒無法反抗但又開始想逃離。
我察覺我有同樣的問題,難怪我一直卡在一個動彈不得的感覺裡,因為我也是啊! 如果變有錢,你就可以期待我去照顧你,可是我不想要!!
然後就讓自己處於經濟弱勢狀態了orz
不敢變得比我媽有錢⋯⋯
我照顧你的情緒照顧的夠多了,透過你那些貌似合情合理又隱晦的操控我受夠了,我不想連物質上都還要照顧啊啊啊。
雖然她口頭上沒有要求過,我想是我小時候被灌輸的信念,以前我媽對我說過,以後我只剩你們(依靠)了。
所以我一直有種得去照顧母親的感覺,小時候為了讓大家開心點也是有很多討好跟被隱晦的情感勒索吧,唉。
所以,我不一定要愛她來回報些什麼,所以,我能不能告訴自己,我可以有錢但不一定要照顧她。
那不是我的責任。
(天啊打這句的時候好抖好卡自己都感覺害怕)
先筆記一下,之後再看要不要諮商處理。(扶額頭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