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

[日常。省思] 第一次諮商後的紀錄 LCT、TAT

昨天預約了第二次諮商,諮商師問我這幾天回想過去事件有沒有什麼感覺。

我說,

感覺那些情緒不在身體了,回憶時還是可以透過感知,連情緒一起回憶起來。

一邊觀察著自己,到底是真的都排出去了,還是我多少會有點害怕,小心翼翼的隔出一層膜來回憶。

畢竟還蠻痛的(?)。

只是印象很深,剛做完療癒一兩天,身體明顯比較輕亮。

然後又慢慢變沉

從頭部開始往腳底黑下去的感覺XDD


以及,往內觀,感覺情緒像是泡泡一樣,漂在胸前眼前附近,腦袋"知道"那些不在身體裡了,還有部分零碎的漂在外面,繼續釋放。

諮商師說,如果這幾天有想起印象深刻的事件,可以記下來,諮商時一併看需不需要處理。

我歪頭想了想。

每天腦袋會飄過的回憶量很多,我以前特別念舊的時候又更瘋狂,時不時陷入在回憶裡,甚至會刻意的不想忘記。

回顧種種,大概現在會說,或許自己有PTSD吧(創傷後症候群)。

以前不願意正視這些脆弱,我不承認自己很弱需要別人來救,裡面有好多創傷的糾結互相卡在一起。

其中一點,就跟"必須要當感恩的人"的信念卡在一起。

我不要低頭向你們求救,省得被救以後如果反省感恩的態度不如你們期望,我還要被羞辱批評一番。

如果這樣,不如不要。這是一份對人沒有信任而且絕望的心情。

實在受傷很重,而且覺得沒有機會好起來。

我不相信人性。

大概是這種感覺。

這一點信念,還牽涉到另一個故事。

關於我爸混亂的標準。

你們是學生,本分就是念書,念好書就好了,我們全心全意栽培你們,是希望你們能過上比我們更好的生活。

你們是手心向上的人(意指我們是要求和接受的一方)。

你對這個家庭又付出了多少?

我聽到這句,錯愕又悲傷。

我感覺被指責了。

指責我為這個家庭付出不夠多。

即便我也當個好姊姊會照顧弟弟、父母提出需要幫忙時也會去幫忙,可是父親覺得我付出的不夠。

他覺得我要求很多、又付出不夠。

我的創傷是,我不知道怎樣父親才會滿意,好像父親最終還是不會認同我。

即便他也會稱讚我和感謝我的協助。

可是總是有這樣的時候,雖然都是玩笑語氣,依然造成我的創傷,一句在你身上投資最多錢,以後沒有嫁妝了啦或是以後要跟女婿討,養女兒不好啦賠錢貨。

你對未來有什麼規劃(指我目前工作薪水不夠也沒前景)。

聽起來不好賺這樣不好不行吧(即便我都說明過我為什麼想練空瑜,他前面也都表示支持)。

(後兩項是關懷保護啦,但只是表達方式跟隱藏的情緒讓我覺得不適,因為是基於不安,連帶拉出我以前的舊傷orz)

我一直有種愧疚感,覺得好像要多賺點錢拿回家,支持家人花用,我才是有價值的,我才對得起爸爸先前的付出。

他總是跟我說賺錢很辛苦,你們花錢很容易。

因為他覺得我付出的不夠,我只能以後賺多一點再來回報,我下意識覺得虧欠了這個家。

我希望他能滿意,可是這一切看起來沒有盡頭。

他如果心情不好或感覺無力挫敗,還是可能說出會讓我難過的話。

指責別人付出的不夠,客觀來看源自於自我的無力和挫敗感。

要付出多少從來是自己的選擇。

成為父母本來有做為父母的負擔,卻要小孩子來協助承擔一部分的心理責任。

這部分讓我覺得很不公平而感到憤怒。

我對父親的軟弱感到憤怒,我也對自己的軟弱感到憤怒。

他終究不完美,

我也需要承認我的確受傷了。

他的好,沒辦法彌補他對我造成的傷害。

因為傷口沒辦法因為幾顆愛的糖果好起來。

傷口需要被了解、看見和安撫,好好上敷料,好好隔開二次傷害的可能,花心思了解傷口的需求、來源和相關信念,按部就班的療癒,等待時間作用,讓情緒釋放,重建新的信念和思維架構。

我還需要一點時間,請我,給自己一點時間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