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讀"不被喜歡,也沒有關係 : 戒掉討好,建立有界限的穩定自我"這本書。
曾被誇獎乖巧、聽話和懂事的人,大概都對討好很熟悉吧。
我看著自己,即便已經開始能從慣性討好之中抽身,卻依然有"非常害怕被討厭"的部分,在遇到較大的壓力會下意識想要順從的部分。
剛好被指導靈推播這本書,我迅速買來讀,希望能增加對討好的認識,一點一點改變行為,漸漸鬆開討好的慣性。XD
恐懼是藏身在討好底下很強烈的情緒。
而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層關聯。
書中提到了討好行為能帶來控制感,舉例來說,就像"當我聽話之後,父母開心起來,就不再兇我了,我可以安心了"。
孩子時期的我們發現,透過討好,可能獲得讓我們得以安心下來的結果,討好成了帶來控制感和安全感的行為之一。
讀著讀著,發現討好底下有錯縱複雜的傷痕,有好幾種狀況會讓人們發展出討好模式。
我不一一介紹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看這本書。
以下附上我跟隨書中的書寫練習,寫下的一些想法。
章節 / 討好模式的損失與獲益/
讀這章,讓我目光停留的是這句。
"討好者內心住著驚恐的小孩,他沒有從父母那裡學會如何應對危險和恐懼,只學會了用討好達成目的。"
突然明白為什麼,自己遇到危險人物的時候的反應,是順從而非拒絕。
如果我沒有其他對付危險和衝突的手段,我又要如何跳出討好模式呢。
要離開討好模式,需要足夠強大的自我感。
這些自我感包含了自我滿足、自我價值、自我認可的能力和感受。
因為孤單和空虛,需要他人來填補自己、滿足自己被認可、被愛的需求,透過討好來建立關係的時候,就可以一次滿足這些部分。
討好本身也是為了獲得對方認可,在不認識自己也無法承認自己的願望的空虛之中,討好便是順應他人願望而活,把他人的願望當成自己的願望。
讓找不到自己的空虛和困擾,在關係的共生和交融中暫且消失。
.
另一個省思點是,書中提到的,討好者縮小了自己,處在關係中較低的位置。
當習慣於討好,習慣這種小小的卑微的狀態,在某種層面上來說,持續討好,可以說是在持續的貶低自己,跟自己說我就是只能這樣了。
討好模式使用的時間越長,討好者就越無力,當事者透過討好來獲得控制感和安全感,然而討好的行為並不能完全控制別人會怎麼想怎麼反應,根本上的不安無法因此緩解。
對於控制感和安全感,除了發展自身能力來滿足這些需求,另一個需要並行發展的能力則是接納。
接納事情不如預期,接納未知,也接納每個當下的自己,不管他人是如何評價、有沒有給予我們渴望的愛和接納,都優先接納這樣的自己。
#練習書寫
#書寫帶來認識自己的深練習
#雙souwithlove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