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訓老師解釋了無意識的習慣迴圈是怎麼運行的,像是進入一個情境,人們對其有特定的認知和解釋,接著引發情緒,有了「我喜歡這個」和「我不喜歡這個」的傾向,感覺喜歡的就會追求更多,不喜歡的就會迴避。
(我綜合我的過往學習和理解,順便分享一下相關內容XD 算是前情提要)
這是一個習慣性反應的迴圈,在沒有覺察自身的情況下,人們會像跑鼠籠一樣不斷地在渴求與迴避的行爲、美好和討厭的感覺之間擺盪,這樣的慣性反應並不能真正協助我們創造幸福的狀態。
理想上,帶著歸於中心的覺知狀態,人即使遇到同樣的情境,也可以因為歸於中心及合一的全知體驗,伴隨慈悲、智慧與愛自發的選擇合適的方式回應該情境,此時人可以跳脫慣性的迴圈,開放接受所有情緒體驗,於是沒有特別喜愛或特別討厭哪個部分的傾向,要怎麼選擇或行動都可以。
這也是一種順其自然,然而,這個順其自然不是消極的順隨,而是一種因為帶有高度覺知和歸於中心的溫暖狀態,此時的順其自然能夠主動做出明智的選擇,也是一種平衡的、陰陽協調的狀態。
課堂上,老師要大家進行小組討論,討論各自的恐懼和討厭的、想要迴避的事物。
我事後聽到一個分享,讓我想起一些帶給我啟發的話語,在這邊寫個文章記錄一下。
有人分享,他想要迴避的是「無聊」。
聽到這個,像是石頭丟盡湖面激起漣漪,我腦海中瞬間閃過很多以前閱讀、思考過的事情。
一個人如果過往歷程中有很長時間接受高度刺激,或處在高壓環境,身心會習慣那種高度刺激的狀態。
高度刺激包含了情緒的刺激,像是高張的情緒強度,也可以是身體感受上的,也許是過份吵雜的環境、車聲等等。
人在習慣接受大量刺激以後,當處在安靜和平的生活之中,即便明明是處在一般人認知是和平喜樂健康的舒服生活狀態,也可能被當事人認知為「這太無聊了,我不喜歡」,而想要出外找點樂子、出外找新體驗。
這邊並不是要說,出外探索新體驗是不好的、偏頗的,焦點是在,由於已經適應了大量的外來刺激,而不適應和平的生活,這是其中一個可以關注的部分。
另一個部分則是,我們因為自身的匱乏感和覺知/感知的關閉,而以為那些幸福的感覺只能透過外來的體驗來獲取,於是習慣性的透過創造外來的事物和體驗來創造美好的感覺,但是這麼做的缺點是,一但無法攫取該事物、一但不再能夠「做」,人便因此失望挫折受苦。
可是其實,美好的感覺、幸福一直都存在我們之中,只是尚未能夠被覺知的光所照見、意識、理解和感知。
當我們被創造出來,幸福的頻率跟著我們一起被創造出來,如同每個人的星盤裡都有金星、木星,都有著幸運、幸福、享樂的元素,打從娘胎就配備了美好幸福的元素,只是每個人的課題不同,解鎖純粹美好的路線和方式不同,甚至不需要追求純粹美好的感受,而是終將明白,是的那些感受也只是我所有感受、所有頻率、所有存在的一部分,and that’s okay,那也是可以的,我不需要跟別人追求一樣的感覺和生活。
第三個部分還有,關於一個人會迴避「無聊」而想要外求好玩有趣的事物,那同時意味著,這個人下意識覺得自己是個無聊的人,並不想跟無聊無趣的自己待在一起。
而且可能缺乏持續對自己的內在感到好奇的經驗,因此未能察覺自己之中的新奇,每天的我們時刻在變化著,意識的擴展並不只有透過外在新體驗能達成,往內走,路一樣很寬,越走越廣闊。
#雙雙隨筆
#一些紀錄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