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讀"不被喜歡,也沒有關係 : 戒掉討好,建立有界限的穩定自我"這本書。
曾被誇獎乖巧、聽話和懂事的人,大概都對討好很熟悉吧。
我看著自己,即便已經開始能從慣性討好之中抽身,卻依然有"非常害怕被討厭"的部分,在遇到較大的壓力會下意識想要順從的部分。
剛好被指導靈推播這本書,我迅速買來讀,希望能增加對討好的認識,一點一點改變行為,漸漸鬆開討好的慣性。XD
恐懼是藏身在討好底下很強烈的情緒。
而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層關聯。
最近在讀"不被喜歡,也沒有關係 : 戒掉討好,建立有界限的穩定自我"這本書。
曾被誇獎乖巧、聽話和懂事的人,大概都對討好很熟悉吧。
我看著自己,即便已經開始能從慣性討好之中抽身,卻依然有"非常害怕被討厭"的部分,在遇到較大的壓力會下意識想要順從的部分。
剛好被指導靈推播這本書,我迅速買來讀,希望能增加對討好的認識,一點一點改變行為,漸漸鬆開討好的慣性。XD
恐懼是藏身在討好底下很強烈的情緒。
而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層關聯。
前陣子認識一位從商多年的遠親,大家在餐桌間聊到當雇主或當員工的考量。
現代人對於職涯的選擇較開放,在物質生活相較不虞匱乏以後,大家會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型態,把生活型態納入工作選擇的其中一個要點,當老闆/雇主不再一定是比當員工更好的選擇。
我想遠親大概對於當老闆這件事深有體會,便起頭跟他聊,當老闆的有苦也不能跟員工傾訴、抱怨,沒辦法要求員工跟自己站在同樣立場,因為老闆是老闆,公司沒錢了要去找錢,沒人才要去找人才。
怨不得他人,要扛起來承擔。
他回應我說,以前齁,我們都說做事業做事業,你看這個事業裡面,就有個"業"字。
文/雙 Vicky
有些行為模式,當它已經存在太久,久到與自己彷彿皮肉相連,分不清你我,要透過覺察將之劃分清楚,還真是不容易的事!
我自己就有這麼一個難分難捨的行為模式,在LCT的過程中,它以「無法做決定」這個名字來跟我相見歡,我實在哭笑不得。
我有過許多無法做決定的時刻,有時候是因為完美主義,希望做出最好的決定,有時候是害怕選擇後未知的變化,還有一種是在自我意志與父母期望之間搖擺不定。
過去的我透過閱讀學習,認知到孩子不自覺的想要符合父母期待,這是很常見的情形。
孩子透過認同父母的期待來認同父母本身,從中渴求父母的愛,希望這個符合期待的自己,能夠被父母接納和喜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