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四月迅速的發生了許多事,在感覺日子和緩下來之時,總冒出新的問題要去處理,有些雖然是小事,要打點的雜事太多難免有點煩心。
一方面對於自己「為什麼感覺煩」感到好奇,這個煩,底下到底是什麼?
那些都不是我能夠控制的事情,我唯一能夠控制的是我面對生命中所有發生的心態。
可是,我賭氣,我沮喪,我感覺委屈,不想要付出心力來改善這個讓自己「痛苦」的心態。
然後,在今天,我選擇練習去屋外坐著,靜下來。
做一件看似沒有效益,沒有哪裡要專注,沒有什麼要修改的事,單純坐著,稍微把心識向內收著,停留在那裡。
過程中,沒有太多的事情發生,沒有太多的感受發生,沒有太多的思想發生。
我盤腿坐在屋外。
身體正面被溫暖的南風吹拂,
時有涼爽的北風從家中吹出,涼風輕撫身體背面,一涼一暖。
後來便是團團暖風包圍著身體,熱氣並未使我的心躁動,反而微微冒汗,讓我更專注在體感上,把心神向內收攝。
漸漸地,腦海中有些簡單的句子浮現。
不是因為我「擁有」幸福的工作,不是因為我「擁有」幸福的生活,而感到幸福。
如果我能夠感受到,我的幸福感,是來自於我的存在。
那我便會明白,不管工作如何、生活如何,是否遭遇不順,那其實都無法動搖內在幸福感的根基。
人在需求被滿足的時候,會感到幸福。
然而在「滿」足之前,必然存在著「空」的狀態。
在空的狀態中,我們或許感覺匱乏,感覺不足,感覺飢餓,於是欲求滿足,希望需求被滿足,然後獲得幸福。
空跟滿的狀態不斷地交替循環,如果我只有單向的追求,如果以為僅有這個方向的追求、追求滿足的一端,能夠讓我幸福,那我無法跳脫這個從「滿」轉至「空」時會感覺害怕痛苦的迴圈。
會有這些思考和體會,來自於近日我在幫自己做TAT療癒時,我很常在最後選擇與「我能夠幸福平靜的工作和生活」這個狀態連結。
TAT中的做出新選擇的步驟,像是調頻,把自己的頻率對焦到你更喜悅喜歡的一個新的生命狀態。
我昨日看完鄧惠文的榮格心理學課程,突然有個體悟,我選擇暫時待在老家,其實就已經選擇了能支持我幸福平靜的工作生活的居住地,我默默地實現和創造這個體驗,而沒有全然的自覺。
看完課程,甚至開始反思,我以為的不順遂與厭惡,會不會只是我拿來當成理由和藉口的東西,只是因為我沒有自信、底氣和足夠的自我認識,來對這個世界表達和承認,對,這個是我要的,而那個是我不要的。
並且練習把陰影、投射、把自己曾排斥的感受,包含無能感和空虛感,通通收納回來己身。
練習辨識他人的投射,拒絕,棄絕吸收他人的投射和過多的期望,不過份的與原型耦合,認清真實的自己。
感覺生命處在一種奇異的凝滯之中,有太多經歷待消化,有如蛇吞象一般的,需要一動也不動的停滯,來整合今年種種的發生。
以此篇記錄靜心時浮現的字句。
*照片是前陣子參加工作坊,民宿的黑貓老愛跑到房間內撒野,我這個沒養貓的人,喜獲黑貓陪伴遠端工作的體驗,看貓在一旁睡翻挺溫馨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