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圖文不符。2025 捷運中山站附近 |
早上聽了IFS (Internal Family Systems, 內在家庭系統)相關的講座,是踏青牛主講的,裡面有個概念我很喜歡,是我們可以練習Speak for parts,而非speak from parts。
我還在消化中,先簡短寫一下自己的理解,幫助自己記憶,順便記錄一下。
我不是IFS專家,有誤的部分也歡迎專業人士指教,底下的說明有部分是我為了讓一些概念更好理解而加上的。
有些內容講座中沒有提及,是我以前讀書+個人經驗的理解,總之我先打打字輸出記錄整合一下。
/
啊想學習的人,我會建議去找本次資源的源頭(如這次的講師踏青牛)學習喔~
所有的學習都是,如果想要學的更深入,建議找第一手(創始人、更接近創始人的源頭資源機構等)學習。
找第二、第三手的人學習,沒有不好,就是學習取向不同,到234手的時候,就會是混入個人不同的背景經驗、天賦特質的教學分享了,會因此有歧異,但也因此增加獨特性,總之每個時期適合的老師、學習資源也不一樣,岔話講到這。
/
IFS內在家庭系統裡面有個概念是,內在有許多不同的成員,簡單一點可以分類成「保衛者」、「流放者」。
保衛者是跳出來保護自己不受傷的部分,像是避免再次經歷負面感受,所以會有想盡辦法不要再犯相同錯誤的part部分(如管理者),以及就算犧牲一切也要阻止糟糕事情發生的part部分(如救火隊)。
流放者,則是曾經感覺被拋棄、放棄、不被愛,但是依然渴望連結的part部分。
這些part部分,可以透過IFS的引導方式,重新跟更大的一個內在部分Self連結,Self像是一個富有靈性、寬容、慈悲、愛、耐心、聆聽特質的一個真我,一直存在於每個人內在之中,也是每個人可以往內去調用的資源。
當parts各部分順利與Self連接,一個人便能夠向內尋求安撫、安慰、滋養,而不會只能透過外面的人來獲得安撫和心理支持。
此時,便能建立一個人的內在安全感。
當大家內在的保衛者、流放者等各個part都跟Self良好連結,兩個人在一起互動的時候會是Self對Self的互動,這是理想中的狀態。
生活中常見的摩擦、溝通不良來自於part和part之間的互動,兩個來自不同人的內在保衛者碰在一起會怎樣?
可能會堅持各自的做法,想要透過自己的方式來控制事態獲得安全感,於是爭執摩擦。
Part本身並沒有不好,內在所有的part部分都是來幫助我們生存和生活的。
只是我們若能建立與Self的連接,會為自己調動更多的空間資源,有時候這個內在的緩衝空間一出來,人有了餘裕,會感覺「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糟糕」、「我好像也接得住我的感覺」、「對方沒有回應也不那麼可怕」。
所以回頭來看,什麼是Speak for parts?
是在與Self有聯繫的情況下,人可以跟part的慣性反應拉出一點距離,然後說出一個整體的感覺想法,像是我有個部分有什麼感覺,它有什麼心聲,然後我呈現出怎麼樣了,或我打算怎麼做。
Self的說話表達沒有目的性,有更多的接納,沒有說出來一定要對方怎麼樣。
而不是speak from parts,陷入part的慣性模式裡反應,表達負面情緒和不滿,此時的溝通是有目的性的期待對方改變。
/
最後~
分享一段講座過程冥想體驗的心得。
冥想中的留白時間留的很充足,讓我可以往內在深深走入。
過程浮現一個內在的管理者,是一個平常用來應對權威,但其實裡面瑟瑟發抖的部分。
她從我高中時就存在了。
難怪她那麽害怕,高中時一個人戰戰兢兢地在外地求學。
面對權威,感覺身旁也沒有其他的支持和支援能夠協助她應對,她總是自己一個人苦撐想著怎麼做比較好,通常是用討好、壓抑自己、揣想他人和不多說話來應對。
我給了那個部分一個命名,並且跟他說,你不孤單,以後我會陪著你一起,你不再是一個人隻身想辦法處理這一切。
那部分有放鬆一點,也因此最後淡出告別,離開冥想時不算太困難。
我喜歡這種我隨時可以去陪伴連結這個part的感覺,我在想,這是不是就是回到self的感受。
很溫暖。
/
祝福閱讀至此的你,也能連結內在的溫暖。
#雙雙聽講座
#IFS
#不斷學習
#self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