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2月11日 星期一

感觸/ 被看見和關注的渴望

昨天看到一支韓國影片,訪問了小小孩對媽媽的感覺,令人難過的是,小孩回答: 媽媽好像不喜歡我,然後難過的揉了眼睛。

那位媽媽因為要照顧年紀更小的妹妹,會把哥哥放在一旁讓他自行玩耍,就影片的呈現是,哥哥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玩玩具。

影片的剪接透露了這樣的訊息: "因為得不到渴望的陪伴,而且媽媽時常陪伴妹妹而不是我,所以媽媽大概不喜歡我。"

這影片大大的衝擊了我。
在LCT的回溯裡面,會看見童年經驗形塑了一些信念。
人們在遭遇一些事情的時候,有可能為了緩解痛苦,會嘗試著給予定義、就自己當下有限的認知分析成因,來帶給自己掌控感。

這個過程中可能產生限制性信念,也就是對自己的負面想法,是那個存在於潛意識,或蟄伏在腦袋裡的"小聲音"。

影片中,大人直接訪問小小孩,聽見小孩低頭說媽媽好像不喜歡我,看見信念開始形成的剎那,目睹傷心的小孩有這樣的認知,那樣的情緒衝擊了我。

原來小時候的我,也可能是這樣子的嗎...
原來我的內在小孩,也正處在這樣的情況嗎。

在多次的失望以後就不再多說,那些落寞傷心、開始解離的樣子。
也因為這支影片,讓我對於自己的關注需求,有一個新的看見和理解。

才明白自己為什麼強烈的需要關係、連結、陪伴、想要討人喜歡,是因為早期曾經那麼樣的飢餓,陪伴和被看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的長期饑餓。

所以成年後會持續強烈的渴望這些,並且重建類似的情境,像是找疏離的他人、迴避親密者尋求陪伴,即便得到了陪伴也是短暫的、仍然容易感到飢餓的。

甚至也會對別人喜不喜歡自己、他們為什麼要來跟我連結,感到不安,因為我有著"我沒辦法獲得想要的陪伴,因為我不夠討人喜歡"的潛在信念。

這些還進一步地推動了另一層認知與行為,像是"我需要夠好,才會討人喜歡、才會被愛",於是開始追逐能力與成就。

以及,我只有表現夠好的時候才會被看見,我只有像個可愛的女孩子時,我才會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,這些都會正向增強我對於成就的追逐和渴望,並且只願意喜愛自己"像個可愛女孩子"的那些部分,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去陪伴、關注和愛我的其他部分。

彷彿,
只有"像個可愛洋娃娃"的特質是值得關注的。
只有"表現亮眼傑出"的特質是值得關注的。
只有"開心愛笑討人喜歡"的部分是值得關注的。

幼兒需要大人穩定的關注與看見,給予回饋,才能形塑出穩定的自我感。
如果小小孩的其他特質、各種情緒和行為展現,並沒有被大人們接納和看見,他們也會"看不見"或遺忘自己的這些部分。

幸好,我有一輩子的時間可以把自己找回來。
最近的人間練習是,
穩定的看見自己。

#給予自己想要的關注
#人間練習
#雙souwithlove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